别轻易跟人道歉,也别把“对不起”挂在嘴边

浏览:182次 发布日期:2018-11-22

本文字数 2000+ / 阅读大概需要 6 min


听说老婆新垣结衣出了新剧,赶紧去翻来看,几集下来真是虐死我了!


剧名叫《我们无法成为野兽》,但我实在想说,新垣结衣这角色铁定不可能成为野兽啊!在剧里就是个小荷兰猪啊!关在宠物店让人随便捏的那种!


 

她在剧里的角色叫做深海晶,是名工作能力很强的普通助理。问题就在于,她干的可不仅仅是助理的活儿:社长的咖啡,她来倒;社长的机票人,她来定;同事工作出现问题,也总会向她求助,她几乎永远不会拒绝。别人工作捅的篓子,最后全部丢给她擦屁股。


举个细节,公司要做一项提案,是同事上野负责,由于一直做不好,深海晶便主动帮了一点(很大的忙)。


没想到,提案书的估价单还是出了问题,社长却一通电话打给深海晶,质问她怎么回事。


       

深海晶问完一圈,发现是上野的错,却跟社长说“不知道什么原因,就出问题了”,依然在帮上野做掩饰。


等社长要求赶紧解决问题时,深海晶刚想找上野,上野却借口生病请假回家了。


结果不出所料,深海晶不得不自己跑去客户公司,重新打印估价单,活活背下这口黑锅。


在深海晶身上,类似这样的“老好人”症状还有很多:


比如明明被邀请去参加前公司的联谊,深海晶却在屁颠屁颠主动帮大家烤肉


       

回忆过去才发现,6年前她就这么干过——


同事聚会大家都在吃饭喝酒,只有她像个服务生,独自坐在一旁帮大家兑烧酒。

       

最让人难受的无疑是这次——她又再因另一位同事的错误被客户批评,并且仍然帮同事说好话时,却被客户要求“那你替她展示一下你们反省的态度啊,跪下吧。”


然后她就跪下了。


客户呢?一边说着“我可没有为难女孩子的爱好啊”,一边摸女主角的头,一边跟她说“抱歉”。就这样,原谅了本不属于她的过错。


       

荒谬么?气人么?


但这就是“老好人”们的常态。


你也是“被动内疚”的“老好人”吗?


“一旦别人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帮助而被责罚,我就会内疚,都怪我害了他们。”


这种内疚,就是“被动内疚”:一种由他人的行为导致的,本不需要(应该)产生的、不适当的内疚。


被动内疚是最大的负能量。


霍夫曼(Hoffman,M.)解释过何为正常的“内疚(Guilt)”:当一个人主动伤害了他人,或违反了道德准则,而产生良心上反省,并且希望对行为负有责任的心态,这是内疚,是正常的。


不正常的是,对于老好人说,他们往往过于关注他人的感受。对他们来说,“拒绝帮助别人”就和伤害他人没有区别,从而引发强烈的“内疚”。总爱把“我帮你”“我的错”“都怪我”挂在嘴边,将别人的情绪、感受放在第一位,任凭自己平白遭罪。


为获得心理安慰、降低这种内疚感,老好人们便会努力做出更多“补偿性行为”来弥补自己对他人造成的“伤害”,比如帮助“受害者”。


很多人都会在人际交往中,被不自觉(或刻意)唤醒这种情绪,从而做出一些“不需要”的过度补偿行为,事后才意识到:等下,我为什么要内疚?又不是我的错!


但等到下次,被动内疚者又会继续乐呵呵的帮助别人,仿佛没有吸取任何教训。


到底是什么

激发心中的“被动内疚”?


大概原因有两种,其实都和我们人生的经历相关。


第一种经历,是“接触过很多强势、暴力、冲突、战争、争执的生活环境”。


著名的美国心理咨询师Peter Breggin在2015年曾提出:“内疚”是一种促进社会合作手段的机制。


一个生活在充满暴力和争执的家庭中的人,会非常容易被激起内疚:通过内疚,他们让自己退让,不那么具有攻击性,从而换取家庭关系的和谐。


在暴力家庭中,还有另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:哭泣。哭泣同样被视为一种通过展示自己的“弱小”和“脆弱”来激起他人内疚,从而使家庭维系在一起的方法。


第二种激发被动内疚的经历,是“从小家教森严、非常遵循社会规范、有很强的道德意识。”


有研究表明,我们不仅仅会因为伤害他人而内疚——那些“我们想做但没有做的事”同样使我们内疚。


一个长期生活要求很高、道德规范非常鲜明的环境中的人,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很严格要求的人,会更容易觉得自己做出了“越轨行为”,一旦超出了自己心理道德的“那条线”,从而产生被动内疚。


比如像“忘记给老人让座”这种事,就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被动内疚。他们还会提醒自己:下次不管自己再困再累,也一定要给人让座!


神经学研究也发现,“内疚”情绪涉及到一个出现在人脑前额区域的“强道德”成分——当你感到内疚,这块区域就会被点亮,大脑就发出“停止”的信号。


这种情况下,“内疚”更像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规范、道德枷锁,一旦内疚,便开始“自我惩罚”。


“甩掉”你的被动内疚感


长期被动内疚的人,很容易逐渐产生自卑心理,进而导致抑郁。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》( DSM-5) 也曾提出:“ 过度或不适当的内疚”是临床抑郁的症状。


战胜被动内疚感,关键在于分清自己的“好”,以及别人的“不好”。


  • 留下“我做了什么”的证据


如果你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、不够好;或者被无端的指责做的不够多、不够好,并总是为此而“被动内疚”,可以试着用本子、录音笔等工具把自己做的事情记录下来。记得内容要尽可能包含更多的诸如花费的时间、地点、心情、身体的疲惫程度等这样的细节,感到内疚时翻出来看一看,回忆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。


  • 经常写写“自我欣赏”的日记


要知道,无论是完美主义者,还是被动内疚者,对于外部世界都会有一种“负面倾向”的认知偏差,更关注那些不好的、负面的事件(尤其是由自己导致的)。


因此,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养成欣赏自己的习惯,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。


  • 尝试角色逆转(换位思考)


你会时常觉得自己的朋友对自己做的不够多吗?如果不会,为什么你总是对她们感到内疚呢?被动内疚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,在做出补偿行为之前(道歉、讨好、妥协等),先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她是你,你会觉得她做的不好,你会希望她道歉吗?


最后,必须还得再提一下《我们无法成为野兽》这部剧中的男主角。


相比女主角这位老好人,男主角显然更加冷酷,从来都是只为自己着想。


当一个哭喊着“我要保护家人和公司、这公司是我一辈子的心血”、恳求男主帮忙做烂账的客户一次再一次的跪在他面前时,男主说了一句话:


“你不觉得很卑鄙吗?我倒像是个恶人了。”


是啊,难道因为不给别人帮助,我们就需要背负恶人的名声么?


明明是别人的问题,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之内疚呢?



转载至:微信公众号  简单心理